第五届中美物流教育与研究论坛对话讨论顺利开展

4月16日下午,第九届中美物流会议暨第五届中美物流教育与研究论坛以三场对话讨论活动继续召开。
“对话一”由中美物流联合会执行董事谭润忠主持,主题为“对话物流集群——美国两大世界基物流集群经验分享”,对话主要内容包括针对美国洛杉矶和芝加哥两大世界级物流集群,讨论推动两大物流集群的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名誉会长姜超峰首先发言,介绍了我国物流园区目前的情况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姜超峰提到,我国物流园区正面临着“质”的提升,但现在的物流园区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就整个行业来讲,中国并不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物流园区目前发展主要障碍是土地,未来新的物流集群的变迁也将是土地导向的。现如今,应当关注的问题是互流互通,注重标准化问题、诚信机制和信息平台的构建。
中美物流联合会副会长金力从自身着手,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曾在亚马逊工作,介绍到仓储中心选址首先应当考虑交通因素、满足旺季需求,靠近劳动力。其次是一站式服务和劳动力就业。物流集群是服务于企业的,企业间要实行无缝对接,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企业与学术界的对接。
芝加哥南城经济发展和规划战略部部长雷吉.格林伍德发言,首先介绍了芝加哥集中于内陆交通的运输体系,10年前后对比,规模有所扩大。其次是区域性物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主,从大宗商品发展到零售商;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威胁到了零售商,也需要考虑营销高的威胁。最后,物流园区的发展需要考虑成本、发展及对社区的影响。
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吴浩然主要介绍了洛杉矶的情况及中美港口集群转化对比和洛杉矶物流集群形成原因。美国有很多以大学为主的集群,其好处在于,大学教师需要研究,大学生有人才同样有劳动力,而企业人需要到大学进修。
之后的讨论提问环节,部分与会人员提出问题,金力、吴浩然、姜超峰等一一作答。
“对话二”由中美物流联合会大中华区项目总监杨祖惠主持,主题为“对话跨国企业——聚焦全球供应链”。对话主要内容: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土地、水资源、环境挑战严峻,约有30%的食物在运到最终消费者之前已经腐烂。嘉宾从食品安全、配送渠道、电商网络,以及食品供应链相关的国际标准等讨论全球食品供应链发展的最新趋势。
中美物流联合会会长理查德·克拉克从中美差异化着手,介绍了中国冷链配送的问题,通过举例提出了部分典型解决方案和建议:首先要考虑消费者,其次要做好系统设计,食品安全把控力度应加大并采取措施。
中粮我买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白光利对中粮集团进行了简短介绍,阐述了中美食品安全差异,在此期间重点强调了执法力度问题。白光利还提出,原产地应当标准化,实现规模经营话,认为供给侧浪费过大、附加值过低;国内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应当提升。
乐思门首席执行官胡珉认为,物流公司冷藏车回报率低。消费者思想正发生转变,不愿意付出高成本;生产需求对接存在问题,日后可能会有所改进。
“对话三”由北京物资学院教务处处长张旭凤教授主持,主题为“对话美国大学教授——创新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四位对话嘉宾就美国大学物流与物流链教学发展最新趋势和教学标准进行研讨。
爱荷华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陈浩哲提出,人才培养在于课堂,他们开设国际案例课程并与两家公司进行合作,进行实地参观,接近公司的物流流程,这样的体验与培养使得学生拥有了国际化的视角。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吴浩然分享了在洛杉矶帮助一家高中设计的与沃尔玛合作的了解全球供应的事情,以及索尼在墨西哥应该如何适应当地文化解决供应问题的案例。济南职业学院商贸经济学院院长颜军教授介绍了专科院校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法。北京普罗格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志刚就国际化物流人才需求和企业应聘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场对话引发的讨论十分激烈,场下的观众也积极提出了相关问题,会场呈现出浓郁的学术氛围。
(供稿/大学生记者团张梓宜、贺一鸣摄影/王凯越、马清华、周海涛、王一飞、张笑成)